时间:2022-10-10 11:22:51 | 浏览:494
“马丁大叔”与烈风29寸悉尼T+山地车
2016年3月26,27日,凯路仕·烈风国际车队当家车手、前奥运山地车XC级别冠军的米格•马丁应HEROS组委会邀请,参加了HEROS第十一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
29寸逐渐成为近年各个XC级别山地车大赛的主流轮径,带来的并不只是单纯的轮径加大,而是横冲直撞般“碾压式”山地车骑行风格的引入;在本次2016年奥运男子XC山地车项目,烈风新款29寸硬尾悉尼T+也是“马丁大叔”(米格·马丁)在激烈赛场上的首选。
本期进入Biketo美骑网试骑体验的山地车,正是烈风旗下新款山地旗舰车型——悉尼T+;悉尼在2016年的“干它一半”的市场活动中,名字上加上了“T+”,轮径由原本的26寸改为更大的29寸,车架材质也从超轻铝合金转为碳纤维,轮径、配置与车架材质的“进化”,示意着烈风从“性价入门”,走到“性价竞赛”的一步;而它,仅售7999元!
映入眼帘是烈风2016新款公路车、山地车的共同特征——“鹤式锥形”头管
15mm桶轴、双叉桥设计、阻尼调整范围广、RCL2线控锁死/释放、加粗内管(32mm)、锥形舵管(1 1/8"-1.5")的MAGURA TS8 DLO2线控气压避震前叉,提供羽量级的1665克自重(100mm行程)以及不俗的前端刚性,还支持最大210mm规格的刹车碟片。
随MAGURA TS8 DLO气压避震前叉而来的是15mm粗壮的慢拆式桶轴,在驱动侧采用T25大螺帽锁紧,非驱动侧的轴心处也贴心地配有调节松紧的T25小扳手;这根T25小扳手还能作为户外时的应急工具,对车上MAGURA MT4刹车、刹车碟片、慢拆桶轴杆等一切T25固定螺丝进行松紧操作。
【L型T25小扳手固定需依赖L型头上的密封橡胶垫圈,装卸时需谨慎防止密封橡胶圈意外脱落导致扳手无法固定】
车轮方面为Fulcrum RED POWER HP 29山地车轮组,碟片采用“6钉”紧锁方式装配MAGURA MT4附带的STORM SL刹车碟片(上紧时需注意扭力均衡,以免出现局部蹭碟的烦人现象),以及HUTCHINSON TAIPAN 2.1 29寸山地车真空胎(虽然原装带有内胎,实际TAIPAN可以真空胎方式使用);从轮上的配备,便可看出烈风对新一代悉尼T+林道表现的期待——“这是真正的山地车,它压根不是让你压马路的!”。
悉尼T+的前三角采用了烈风ERG灵敏几何设定,说白了,就是长REACH(前伸量)、大角度(头管角度)的结合,目的是解决29寸轮径较大而造成的转向操控迟钝。前三角大面积使用菱角多边的宽管型,设计用意明显——提高前端刚性表现。加宽加粗的下管与后三角连成一个整体,让动能传递更高效。扁平的上管标有“SYDNEY T+”(悉尼T+)的车型名称,并加入白条点缀。同时,悉尼T+山地车车架兼容机械变速与Shimano Di2山地车电子变速系统。
在实际林道的骑行,悉尼T+虽然在转向上的确比同门27.5(650B)轮径的米格T+稍显迟缓,但通过技术弯点时的差距,在直线或崎岖时被高通过性的大轮径所弥补,至于轮径的选择,更多的是取决于骑行的习惯与环境。
烈风也为这辆悉尼T+,装配符合其“山林野兽”定位的Shimano Deore-XT M8000单盘变速套件;Shimano Deore-XT M8000以可靠、精准、耐用著称,并得到了Shimano充分的技术下放,提供更轻柔的变速手感、提升链条稳定性以及更好的变速效能与更平滑的档位变速,在入门、进阶车友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单盘版本的Deore XT M8000与普通双盘、三盘版本最大的区别,并不只是将前拨、小盘盘片、左手指拨与线管、线芯丢至“九霄云外”,牙盘还融入了双盘、三盘版本牙盘所不具备更高、更宽的DYNA-SYS11宽齿齿型,其目的——结合后拨阻尼开关,降低链条多余的跳动,确保颠簸时不“掉链子”。
在这辆悉尼T+上的M8000单盘牙盘齿数为32T,配合后方的11-42T飞轮(评测车辆配备的是11-42T飞轮而非11-40T),在评测期间基本“噬坡如平路”,并未出现齿比过低需要推车的尴尬。
虽然32T与11-42T的搭配,能让腿力不强的车友找到合适的节奏轻松爬坡,但也限制了此车在类似广州大学城XC赛道般,铺装路面与林道越野混合的“高速综合赛道”上的表现——经常“跑光档位”,当然这也与个人使用环境与习惯有关,笔者在日常的骑行环境,更倾向于使用34T盘片。
车架在立管底部五通处的补强位置预留了S3制式前拨安装座(SRAM制式称呼,而Shimano则为“E型”,实际为同一产物)。但笔者相信,在这个“山地车1X单盘变速即是变速套件的未来”的时代,没有人会为这辆“山路野兽”安装前拨,扩充出在山地林道多余的“无谓档位”;前拨安装座在此车担任的角色,更多是照顾部分极端使用的车友,在过于颠簸路段行进时安装适配规格的稳链器。
2016年中国国际(上海)自行车展,“马丁大叔”与烈风悉尼T+(尺码15寸)以及那简洁的E型前拨座直装式稳链器
同样得益于单盘变速系统的应用,腾出前拨指拨的空间,让左手除刹车外还能更好地兼顾前叉减震锁死与释放操作。
MAGURA MT4液压碟刹的超轻量刹车手柄带来了头段超线性的刹车手感,而夹器进入中后段施力进程时,“1 FINGER POWER”(MAGURA宣传语“单指力量”)刹车力便突然涌现,初接触时需花点功夫适应,上手后,这种“撞墙感”便会逐渐减少;总的来说,MT4外型符合笔者个人审美,拥有极低的自重(对比Shimano、SRAM两家),使用拥有超长维护周期的“MAGURA Royal(玛古拉皇家矿物油)”,完全满足XC以及Trail环境使用需求。
美中不足之处又落在MAGURATS8 DLO2气压避震前叉的RCL2线控指拨之上,若在刹车外置符合笔者使用习惯时,RCL2线控的释放按钮距离过大,手掌须内移才能操作释放前叉;若刹车内置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刹车手柄距离过远的尴尬;山地车XC级别车型的骑行环境复杂多变,需经常变换姿势重心与锁死/释放前叉,为了不再在紧急关头时手指“两头不对岸”,笔者建议车友在入手此车后,额外为其选配MAGURA RCL2线控器专用的Remote Mix整合式固定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车架立管与后上叉衔接处,特意高开加强泥战时的排泥性,并鲜明地使用红色衬托着烈风“TROPIX”英文品牌名
“不会签名的设计师不是奥运冠军”,作为凯路仕·烈风车队山地分队的“教头”与烈风“兼职设计师”,“马丁大叔”米格·马丁的签名被优雅地放置在立管底部,成为涂装的一份子(但比烈风其他车型更低调)。
外形硬朗的五通使用PU内模、一体成型技术搭配烈风TC2.0碳纤维,针对车架不同部位的实际需求,设计裁剪与层叠,摆脱以往碳纤维车架内部的皱褶以及所造成的公差,保持整体的轻量化、强度与踩踏输出。
由于内走线采用了线芯、线管一并内走的“走全线”,五通底部设计自由度更大,烈风在此开了一个细小的排水孔,用于排出车架在雨战、泥战时“误入”的多余污水。
踩踏,是山地车硬尾车架的关键;协同上面粗壮的五通作动能传输,后三角使用了不对称后叉设计,平衡驱动与非驱动侧的受力;除了“驱动窄、非驱动宽”的粗细不一管型以外,两侧内部碳纤维的铺垫也有所差异,为的正是减少后三角在骑乘者踩踏时,因车架受力形变而损失的动能。
车架立管真不是坐弯的!悉尼T+在加强提速敏锐度以及整车灵活性方面,使用烈风ERG灵敏几何设计的短后叉,兼顾山地车必须的排泥性与骑行乘坐需求,立管在设计时机智地采用了“弧弯”外形,一举多得完成多项指标,并不需作出任何妥协避让。
后下叉完完全全是五通的“动能搬运工”,而后上叉同样没有采用近年公路、山地车的“打扁”潮流,各支管型设计取向明显——最大化加强整车刚性表现。提升侧向刚性表现的同时,也把垂直刚性拉高至过高的一个水平,虽然踩踏的反馈的确是“硬邦邦”,但没有作任何吸震设计的后三角舒适性较低,车尾在颠簸的树根路弹起问题极为严重,需骑乘者拥有较好的控车能力。
车把、把立、座杆组成的“三件套”均使用烈风品牌下垂直整合的零部件
外观极好的SanMarco Dirty TR山地车坐垫,前端“鼻头”平整,尾部拥有微量仰翘,理论上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承托平台;但在实际路面与山路林道的表现则强差人意,中央的开槽原意是让气流通过,降低压力,但尴尬的是槽两侧边的材质过硬,出现槽边“顶蛋”现象,并且坐垫两翼边缘的侧壁感明显,适应范围并不广,体验与笔者之前在烈风2016年旗舰公路车新款巴黎上的SanMarco Concor一致——“蛋碎满地”。
美骑点评
优点:整车配色一体化程度极高,踩踏反馈硬朗,烈风TC2.0碳纤维车架、Fulcrum RED POWER HP 29寸轮组、Shimano XT M8000单盘变速套件、MAGURATS8 DLO线控气压避震前叉、MAGURA MT4液压碟刹,整车配置均衡,同价位整车横比,配置偏高。
不足:坐垫舒适性不足,车架后三角并无过多减震/吸震设计,山路颠簸、树根路车尾弹起繁复,HUTCHINSON TAIPAN折叠真空胎滚阻较大;MAGURA DLO2前叉线控器操作感极差,前叉慢拆桶轴所配备的T25小扳手在颠簸路况有跌出风险,建议使用少量电工胶布包裹,加强其稳固性,应急时撕掉便能正常使用。
MAGURA TS8 DLO2线控气压避震前叉的碟刹夹器安装座同时会对碟片规格有所限制(180mm以上)
烈风在“干它一半”的市场活动上,7999的价格,竞技化的高端配置,搭配过往万元级别的29寸碳纤维山地车车架……无可厚非,价格再一次走在自行车业界2016年的最前。笔者相信对这款“车手同款”的烈风29寸山地车旗舰——悉尼T+,有兴趣的车友也早早在美骑易购、烈风商城甚至各地专卖店里点按了“买,买,买”按钮,享受山地车越野所带来的快感。
你在被自行车的各种专业的名词术语绕的云里雾里吗?你还在购买配件是不知道搜索框里输入啥吗?你知道五通、中轴、花鼓、棘轮这些都是什么玩意儿吗?等等等等等。。。。。。这篇文章让你了解有关自行车的名词术语,不再做骑行小白。这里以山地车为例,把车子划
山地车为什么这么慢,因为山地车的设计之初并不是为竞速而生,而是为越野而生,为越野而生,就要对自行车的设计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1903已经开始的环法比赛,所有设计自行车都是为速度而生,而第一辆山地车则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影响山地车速
事实上山地车的种类比较公路车,少了很多(公路车类型)。根据减震的数量和位置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刚性自行车(Rigid) 前后都无避震器硬尾山地车(hardtail)(前叉上有避震器,但后部没有)全避震(Full-suspension)(前后都
本小编告诉你们如何挑选一辆适合自己的山地车。本文仅针对入门用户,不涉及高端产品。车架材质目前主流的车架材质是铝合金和碳纤维,也有钢架和钛合金架,至于竹子之类的大家不要太当真。铝合金是目前市场上使用最普遍的材质,优点在于重量轻、短时间的硬度和
本期为大家带来专业XC越野山地车选购指南,对于这一级别的山地车判断标准可以理解为入门特征的加强版,一句话概括就是可承受XC山地车比赛的使用强度,具备山地车比赛所需要的必要性能。这些必要的性能包括:1、高强度轻量化的车架自行车使用的所有零件都
超轻硬尾山地车的竞争愈加激烈,前有Specialized Epic Hardtail 775克突破量产XC硬尾的极限,现在又有新的厂商加入这场“军备竞赛”,新款2021 Mondraker Podium 重量为775克(M码),新款Cany
之前我们讲过山地车的分类和变速系统等级,相信小白用户对山地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是时候带你们入坑了,让本小编告诉你们如何挑选一辆适合自己的山地车。本文仅针对入门用户,不涉及高端产品。车架材质目前主流的车架材质是铝合金和碳纤维,也有钢架和
很多小伙伴在选入门山地车的时候都有很多困扰:选什么类型的车呢?哪个品牌好呢?价格不能太贵、一定要骑得舒适...今天小编希望能藉由【山地车类型介绍】,提供初学者指引,在广阔的网域中爬文,你也会更有系统性地去寻找需要的答案。1 XC(Cross
出处 : pinkbike 作者 : pinkbikeXC山地世界杯德国站阿尔布斯塔特的赛道拥有陡峭的爬坡和较为硬质平坦的路面,尽管现在顶级赛场早已是软尾XC的天下,不过有一些车手还是选择使用硬尾出战,下面一起来看看顶级赛场上的硬尾山地车!
比利时品牌Ridley,近期发布了一款全新轻量化Probe RS硬尾山地车,整车的设计倾向于竞赛性能为主。整车凭借现代的几何形状和100mm及120mm前叉行程,使它能够更加快速的应对各种XC赛道。Probe RS硬尾山地车专为轻量化纯粹主
Cervélo发布ZHT-5山地车正式进军山地市场,车架围绕100毫米行程前叉和29寸轮径设计,这是一款以低重量高效率为主的山地自行车。Cervélo表示,ZHT-5专为XC赛道打造,将在明年5月份荷兰瓦尔肯堡举行的XCO世界杯上首次亮相。
出处 : pinkbike不知怎的,我们就到了2021年,又过了一个多月,这个数字在我看来十分地奇怪,似乎我们在2021年已经该拥有了喷气背包,激光枪和飞行车。但是除非你是马斯克的家人,否则你现在拥有这些东西好象还是不太现实。幸运的是,山地
本文适合买车预算在3000-5000的小伙伴。打开方式:确定自己的预算→找到对应的价格区间→选车。3000以下的山地车对比推荐,看我的这篇文章:山地自行车选购指南(购车预算1000-3000)里面还包含了山地车的结构详解,适合入门小白和骑行
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个拥有UCI山地车队的整车品牌,TRINX千里达这两年在世界顶级山地车赛场上频频亮相,表现非常抢眼。在征战山地世界杯赛场的同时,千里达一直没有忘记给自家的性价比车型升级换代。经典的X系列自上市以来就一直保持极高的性价比
作者:KzMeCOMPETITOR 竞争者一直是UCC山地车产品线中的重磅系列,2022款COMPETITOR XC改款上市,这一自带冠军品质的车款有了全新的升级,传动部分更是选用了SHIMANO次顶级的XT 2x12S变速系统山地车变速套